-
中国经济增长之源是,确保巨大的经济规模
过去四十年内,对出口的关注无疑使中国受益良多。但是,未来30年,成功的关键将是释放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特别是清除阻碍民营企业创造力扩张的某些障碍。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超越对发达国家的模仿,在创新方面引领世界。[全文]
-
华为、中兴出现在深圳,一点都不奇怪
深圳在经济管理体制上进行的种种变革和对新体制的试验,一开始就对中国经济改革有了全局性的价值。有意思的是,40年来在对深圳的批评和质疑中大多数针对的却是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忘却的是它在体制试验上的贡献。[全文]
-
再次先行探索的深圳特区,40年前是这样诞生的
尽管深圳的这个试验带有自发和倒逼的性质,但是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要在广东沿海一带正式设立经济特区并且中央要作出这个关于特区的决定,听上去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更不会没有政治上的斗争。但是,这个决策似乎又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和困难。[全文]
-
中国崛起靠国家资本主义?这是一个误解
中国的长期规划和有力执行是用来推进实现经济自由化和结构性改革,而不是用来巩固国家资本主义的。尽管这种长期战略偶尔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短期偏差,但依然坚定不移施行。这才是中国数十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所在。[全文]
-
若中国经济下半程想突破现有规模,需要改变战略
市场决定话语权,但生产不决定。中国过去40年来主要靠生产,变成一个生产大国、出口大国,但如果中国经济下半程想在现有规模上进一步发展,所有的发展政策就必须考虑到如何让中国市场变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战略。这个战略不是出口战略,也不是制造战略,而是进口战略,是市场开放战略。[全文]
-
别把中国的克制当作软弱可欺
中国在贸易冲突里还没有动用全部武器,不是因为没有,而是因为中国更愿意维护国内外局势稳定。中国不愿被特朗普当局胁迫来单边增加进口,这个办法既幼稚又粗暴,中国坚持分阶段解决问题。[全文]
-
这十年中国经济相对实力为什么反转了?
传统的GDP指标已经无法反映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但许多经济学家并没有把精力花在研究这种转型上,而是专心致志给中国的增长叙事挑毛病。与其试图证明中国的成绩没那么亮眼,倒不如花功夫去理解中国的经济转型,这样做对世界的意义要大得多。[全文]
-
中国规模优势尚未爆发 下一程既不像日本也不像韩国
高成长经济的上一程通常都是追赶模式,也就是超常增长模式,实际上是一个出口驱动的工业化模式,所有的东亚经济都是这样的。而下一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开始朝前沿的国家或地区收敛,增长进入收敛的模式。[全文]
-
中国和苏联不同,也不会步日本经济后尘
诚然,由于发展模式带来的失衡,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与美国政府的说辞相反,特别是包括中美贸易顺差在内的这些失衡,并不是通过中国政府控制汇率或是扭曲政策刻意制造出来的。毕竟,这样的措施对于中国自身伤害更大。[全文]
-
人民币汇率破7不符合中国利益
贬值会进一步动摇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如果人民币出现快速、大幅贬值,外界会认为中国政府把调整汇率当作了救命稻草。如果不贬值,就无法面对贸易摩擦升级。同时,贬值也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和海外直接投资,对今后经济发展也会有不利的影响。[全文]
-
改革派和保守派如何推动中国经济改革
1993年后的经济体制实际上强化了政府的权威和政府在配置资源中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吴敬琏先生以及许多经济学家对在此基础上成型的这个经济体制显然持怀疑和批评的态度。可就是在1994年之后,中国经济就像涅磐重生那样,迅速从前几年的极其困难时期摆脱出来。[全文]
-
如果中国企业界信心动摇,特朗普的“胡来”就不会停手
我们相当一部分的出口,还是有竞争力的,加了关税也不见得完全丧失竞争力。但问题在于,即便没有贸易摩擦,中国经济也已产生了下行压力,贸易摩擦会让经济前景更加不确定。保证国内企业的信心,也是应对贸易摩擦的题中之意。[全文]
-
西方对中国科技创新存在错觉
数字技术的确正在使中国经济改头换面,应该说这是移动互联网所驱动的商业新模式在中国获得成功的结果,而非尖端科学技术在中国获得发展的结果。受其影响的并非中国的制造业部门,而是普通中国人的消费模式。[全文]
-
中国最新的贸易政策变化十分明智
中国已经认识到了特朗普政府执着于强迫其减少对美贸易顺差的荒谬性。但中国也知道,贸易战的爆发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为了缓解贸易摩擦,与日本的自愿出口限制不同,中国领导人承诺增加进口并开放国内市场,在未来5年内中国商品进口总值将达到8万亿美元。[全文]
-
去年达到6.9%,今年GDP目标为啥还是6.5%
目前几个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都在可控范围内,包括就业、赤字、物价等,没有大的起伏,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拔高目标的实际价值就不大了,也即,加快增长已经不是最优先的发展目标了。[全文]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键还是一个“稳”字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从目前看,实现百年目标有极大的概率。我理解,中央最关心的是这时候就需要防止大的失误发生,解决不确定性、化解风险,尤其是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稳中求进”的“进”,我理解还是要做成一些事。比如,脱贫和减排是两个“攻坚战”。[全文]